Hi,我是“网红”螺蛳粉
Hi,我是螺蛳粉。你对我的印象是什么?很香?很臭?很红?很辣?也许我应该好好介绍一下我自己。
摘要
4月19日,《经济日报》刊发评论《螺蛳粉缘何“粉丝”多》。评论称,一碗粉虽小,却能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重庆火锅、武汉热干面等都是先例;一碗粉不贵,却能成就一个大产业,在满足消费者越来越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繁荣。袋装螺蛳粉的成功,或许不能完全复制,但值得借鉴。
螺蛳粉缘何“粉丝”多
张 雪
说起“网红”地方特色美食,广西柳州螺蛳粉绝对可以算一个。单包售价10元开外的袋装螺蛳粉,在2020年创造了109.94亿元的销售收入。
全国各地的米粉品牌和品种成百上千,为何螺蛳粉做成了现象级产品?
当然是因为它好吃、有特色,闻着真臭、吃着真香——软韧的米粉,配上酸笋、花生、腐竹、木耳、酸豆角,再浇上螺蛳、骨头熬制的高汤,酸爽鲜香的一碗粉下肚,让人吃了还想再吃。
螺蛳粉“粉丝”多,还因为它通过创新满足了“吃货”们宅在家就能方便地品尝地道特色美食的需求。
“地方美食离开了地方,就像失去了灵魂,总是欠点味儿”“堂食现煮才香,但开店成本太高,且接待的客人有限”,这是很多地方特色美食走向全国都必须要跨过的门槛。柳州人用工业思维破题,把螺蛳粉做成袋装速食产品,在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成功没有现成的模板,必须不断创新寻求突破。在口味上,依靠工艺改进,袋装螺蛳粉实现了用汤料等替代粉状配料,最大程度还原螺蛳粉的味道;在消费时限上,通过物理杀菌、真空包装等技术,把保质期从10天提高到180天,让它有足够时间进入各地市场等待消费者检验;在品质上,把生产各环节用标准化操作固定下来,确保每一碗螺蛳粉都有相同的品质……解决好这些问题,袋装螺蛳粉已然具备了搭上网络快车走红的基本条件。
袋装螺蛳粉的成功是消费者的选择,不过背后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推动。在袋装螺蛳粉推向市场之初,当地就站在打造地方名片、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满足群众更高更多元消费需求的角度,明确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的发展思路。他们通过制定螺蛳粉标准、申请地理标志产品、加大质量管控力度、加强品牌保护等措施,规范和引导产业发展壮大。
一碗螺蛳粉,一道产业经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常少华 26日下午,正在广西柳州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了解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有关螺蛳粉的话题,再次登上网络热搜。 近几年,从堂食到袋装速食,从“小作坊”到工业园,从小米粉到大产业,从柳州走向世界,“柳州
一碗粉虽小,却能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重庆火锅、武汉热干面等都是先例;一碗粉不贵,却能成就一个大产业,在满足消费者越来越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繁荣。袋装螺蛳粉的成功,或许不能完全复制,但值得借鉴。
柳州螺蛳粉的成功
给各地打造特色美食带来借鉴
引起各方关注 ▽▽
4月23日,江苏《扬州日报》刊发评论《柳州螺蛳粉给扬州包子的启示》。评论称,如何更好地让“扬州包子,包打天下”,在规模化、品牌化、效益化上登高望远、走得更远?冷静思考,柳州螺蛳粉的做法会给我们一点启发。
柳州螺蛳粉给扬州包子的启示
□ 金沙人
“扬州包子,包打天下。”“世界美食之都”,扬州包子是响亮名片的代言人,且不说本地人乐“吃”不疲,也不说外地人慕名而来,就说扬州包子翻山越岭、漂洋过海,让扬州美名广泛传播,足以让人击节赞叹。
扬州包子让我们赢得了面子,挣得了里子,是源远流长的草根产业,吸纳就业的富民产业,也是潜力巨大的现代产业。该如何做足包子文章?日前,央媒报道了柳州的网红食品螺蛳粉,短短6年时间,袋装螺蛳粉产业从无到有,2020年实现销售近110亿元,带动配套及衍生附属产品销售超过130亿元,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地区,出口总值达3038万元。柳州螺蛳粉靠什么在市场上叱咤风云?凭什么屡屡登上热搜榜?记得上世纪90年代,扬州包子冲破地方小吃的地域限制,率先在产业化上开启破冰之旅,让速冻包子走向全球。为此,时任省委书记还在《新华日报》报道上作出重要批示。时至今日,扬州包子风光依旧,值得称道,但各地知名小吃相继粉墨登场,产业化不再是我们的专利。“走得早”未必“走得好”,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有时起得早不如赶得巧。螺蛳粉走红,飞入寻常百姓家,看似寻常,实则在产业定位、发展路径上有非常之处。我们要做好做足包子文章还真得虚心学习,增强点居安思危的意识。为地方小吃注入工业化思维。螺蛳粉靠原产地保护、产品标准化、营销网络化、发展规模化、生产现代化,迅速摆脱小作坊,走上工厂化,开拓市场的十八般武艺运用自如。且其不为虚名所累,在产品个性化与生产标准化的和谐统一中找生路,在迎合市场与引导市场的组合拳中拓新路,在地域特色与市场普适的两难选择中选活路,把规模做上去、品牌打出去、产业之根深下去,短短6年,主辅产品年销售规模达240亿元。这样的雄心壮志,这样的发展思维,不值得我们学习吗?给地方小吃贴上“护身符”。地方小吃是鲜活的文化,保护传承责无旁贷。促进其又好又快发展,是最好的保护传承。着眼于市场竞争,着力于政策引导,鼓励技术改造引进生产线,制定行业标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地理标志注册商标保护,让小作坊华丽转身为大工厂,既是保护的更高要求,也是保护的最好措施。有了过硬的产品,再加上注册地理标志,发展之好、速度之快都在情理之中。使地方小吃“触电上网”。频频出现在各大直播间的“柳州螺蛳粉”,热度不减,出圈不断,利用网络直播让名气变现为财气,可圈可点。直播带货大家都在做,做的目的手段不一样,带来的效果自然也是千差万别。是博取虚名空有流量,还是聚焦市场挣得销量?是装模作样摆造型,还是有模有样快转型?是产销互动获取有效信息改进工作,还是自娱自乐沉湎过去不思进取?一样的“触电上网”,别样的口碑市场。教育引导食品企业常怀为民之心,牢记竞争之艰,扛起发展之责,少点花里胡哨的形式主义,多点开拓市场的过硬本领,在当下也十分重要。
市场无限,事在人为。如何更好地让“扬州包子,包打天下”,在规模化、品牌化、效益化上登高望远、走得更远?冷静思考,柳州螺蛳粉的做法会给我们一点启发。
来源:柳州市委外宣办微信“画卷柳州(huajuanLZ)”综合经济日报、扬州日报等
本文源自头条号:南国今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吃出了“身价”!小米粉大产业,网红美食螺蛳粉再上热搜
近日,“网红食品”螺蛳粉再次登上热搜。 数据显示,2020年柳州螺狮粉袋装网售11亿袋,销售收入达110亿元。 这碗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夜市的地方小吃,如今是柳州最亮眼的新名片之一。从2014年底第一家袋装螺蛳粉企业诞生,到2020年产值超百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