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眼丨从“柳工牌”到螺蛳粉,习近平柳州之行大有看点
4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考察。他先后看了一家63年的老牌工程机械企业和一个近年来“新晋”的“网红食品”产业。总书记为何要看这两个点,此行又有什么样的看点呢?《时政新闻眼》为您解析。 柳工集团:锻造工程机械“利器” 26
乔杉
4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了解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行走在柳州街头,螺蛳粉店随处可见。这碗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夜市的地方小吃,如今是柳州最亮眼的新名片之一,有关螺蛳粉的话题,时常登上网络热搜。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20年,柳州螺蛳粉产值超百亿元,袋装螺蛳粉如今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5万个就业岗位遍布在全产业链各个环节。
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全国知名地方小吃成千上万,米粉种类和品牌也是成百上千。这些年来,铆着一股劲儿,想要走出去做大做强的地方小吃不在少数,为什么柳州螺蛳粉做成了现象级产品?小螺蛳粉做出大名堂,靠着两个字,这就是创新。通过出路、出身、出力这三个关键词,能够更好地理解柳州螺蛳粉的创新之路。
不创新就没有“出路”。纵观柳州螺蛳粉的百亿产业之路,有一个重要节点,那就是2014年,当地几个小作坊通过工厂化生产,推出了袋装螺蛳粉。在此之前的柳州螺蛳粉,虽是街巷小吃,但同样是富民产业。几个小作坊坚定不移走上创新之路,关键还是因为有雄心,想把产业做大。创新,不是一时之计,不是因为发展遇到了困难,生存陷入了困境,这才被逼无奈地选择创新,实是长久之策,顺境和逆境,都要坚持去创新。这也启示我们,创新首先要有雄心,创新是强者的标配,守成则是弱者的标签;强者只会为积极创新想办法,弱者才会为不去创新找理由。
螺蛳粉为何有这么多“粉儿”?
◆数据告诉你,螺蛳是如何发展到如今的规模? 来源丨新华网思客 红通通的辣油浮在汤面,晶莹嫩滑的米粉浸满着浓郁的汤汁。倒入酸笋,铺上花生碎,夹起一排热气腾腾的螺蛳粉,上下嘴唇使劲一撮,满口的酸辣鲜香…… “嗦粉”是广西柳州人的日常,如今纵横千里
创新不问“出身”。在很多人眼里,创新很是“高大上”,更多是发达地区、科技行业、实力企业的事情。但在事实上,创新是对所有地区、所有产业、所有企业的要求,而且只要坚持创新,路子走对了,就一定会有收获。正如当年的柳州螺蛳粉,只能算是一个小产业,看起来也与高科技毫不沾边。但就是因为坚持创新,这才有了现在的规模,生生打造出一个现代化大产业。从小作坊到大工厂,从只有传统口味到研发国外版配方,从传统销售到开启明星带货、网络直播、电商销售模式,这充分说明,创新不是什么人的专利,创新才是最好的出身。
创新需要集体“出力”。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但创新不仅是企业的事情。回顾柳州螺蛳粉的创新之路,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一个细节,袋装螺蛳粉刚诞生时,几乎全是小作坊生产,条件简陋,包装简单,还有的因为卫生问题被执法部门查封。但当地敏锐察觉到,这很可能引发一场关于“粉”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是提出“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理念,确定了机械化生产道路。
大家都在讲创新,但落实效果却是千差万别。创新不容易,抓创新不简单,远远不是喊几句口号、制定几个文件,甚至出台几项政策、提供几笔资金就能奏效的。更重要的,是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为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既要有力度也要有精度,既要讲热情也要讲专业。从制定标准、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到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螺蛳粉原材料基地,从开辟螺蛳粉产业园再到利用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为产业壮大发展提供保障——柳州螺蛳粉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当地的精心呵护与培育。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柳州螺蛳粉的发展故事,再次验证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这也启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创新、推动创新,怎样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本文源自头条号:北青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螺蛳粉的这个秘密,瞒不住了……
2018年1月,游客参观柳州市螺蛳粉饮食文化博物馆。新华社发(黎寒池摄) 揭开螺蛳粉的秘密前 我们来做个挑战 这碗粉 能不能仅通过一张图 就让你“口水直冒”? 请看下图 螺蛳粉 广西柳州特色小吃 由当地特有的软韧爽口的米粉 配以酸笋、花生、油炸腐竹等近10